close
每個失落,其實都醞藏著一份期待
by小彬老師
「失落的故事裡,都有一個需要被聽懂的心聲、一個需要被理解的心情,和一個需要被善待照顧的心靈。」(引自哀傷失落療癒專家-蘇絢慧老師)
這是一月底去參加蘇絢慧老師帶領的哀傷失落陪伴工作坊時,觸動我很深的一段文字。
我想起學校裡的孩子們跟我分享過的兩則小故事。(聽過類似的故事遠多於此,故事裡的數字,或許略有差異,但是故事的情節,卻都大同小異)
聯絡簿上,故意夾著99分的數學考卷,期待著爸爸簽連絡簿時會看到,自我感覺良好地想像著「爸爸說我很棒」的美好畫面。結果爸爸瞧了考卷一眼後,冷冷地問:「這一題不該錯的,為什麼會錯?」儼然忘記,我上次只考85分。
小提琴獨奏比賽,拿了全中區第二名,興高采烈拿著獎杯回家,媽媽接過獎杯,看著上面的「第二名」,鐵青著臉問:「第一名,又是隔壁何媽媽的女兒?」順著問題,楞楞地點點頭後,聽到一句「妳果然只有第二名的命。」媽媽隨即轉身入內,留下佇立在原地、錯愕的自己。
這些場景,是不是感覺很熟悉?因為,我們可能都在這樣的情境下受過傷、渴求肯定的需求不曾被看見。
然後,不自覺地,在我們成為父母之後,繼續傳遞下去,比任何傳家之寶傳得更用力、更篤定。
【為什麼吝於肯定?】
我曾經在跟一群爸媽聊著教養話題時,聽到兩個家長的對話。
J媽媽:「你們家那一個很厲害耶!聽說這一次模擬考進步很多。」
H爸爸:「這種話千萬不能讓他聽到,因為進步得還不夠,名次也還有更好的空間。」
明明嘴角就不自覺揚起30度,看到自己的孩子進步這麼多、又被人稱讚,高興得要命!為何到了孩子面前就不一樣、硬要在孩子面前心口不一?
發現了嗎?中國人很特別,總是怕自己的小孩會不思長進。彷彿如果不加以挑剔,孩子就會自滿、停滯向前。於是看到99分,就挑那缺的唯一1分;看到第二名,就不斷提醒孩子要死盯著那第一名。
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「你不夠好」的訊息,透過各種方式散發給孩子,深怕孩子鬆懈。
就像,當年我們的爸媽也害怕我們鬆懈一樣。
但是,您還記得當時的自己嗎?對肯定的渴求,哪怕只有一點點、一些些,得到了,不只不會鬆懈,還會帶著心甘情願的心情,更賣力向前走。
令人遺憾的是: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,為什麼得不到就是得不到!為什麼這麼吝於給我任何一點點肯定?
心理吶喊著「就算只有一句、只要一句,就好!」卻彷彿永遠不會被聽見。
【停止將「吝於肯定」代代傳遞】
於是,我們帶著習得無助感(一種屢次索求不到後,所產生的無力感),乾脆放棄,並安慰、說服自己:也許,當父母的就應該要這樣,對孩子才是好的。
全然忘記,當年被這樣對待的我們、心聲沒被聽見的我們,其實過得並不好,甚至失落、受傷了。
接著,我就聽到好多我們的孩子沮喪地來到面前,說著:「老師,我想放棄了!反正怎麼努力也沒用、再怎麼好我爸媽也不會覺得夠好,我沒勁了。」
我需要做的,是努力協助他們避免:複製,並往他們的下一代傳遞。
親愛的爸媽,當孩子還願意努力跟我們要肯定的時候,您看見了嗎?您願意針對他已經努力的部份,多少給一些嗎?還是您依然怕他鬆懈?直到他放棄了我們。
就如同,當年我們放棄我們的父母那樣。
但其實,我們真的可以與我們父母的選擇,不一樣。
文章引自<親子天下>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2102&utm_source=best-fans-page.facebook.com&utm_medium=referral&utm_campaign=normal_article
全站熱搜